English

布鲁克林的约瑟夫·海勒

2000-01-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永国 我有话说

美国著名小说家、“黑色幽默”代表作家约瑟夫·海勒(JosephHeller),于1999年12月12日在纽约东汉普敦的家里由于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6岁。他的逝世给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留下了不易填补的一个空缺。

海勒于1923年5月1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科尼岛区,父母是俄国犹太移民。5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哥哥、母亲只好自谋生路艰难度日。批评家认为,海勒独具特点的玩世不恭、街头式的机智幽默就是童年在布鲁克林的科尼岛的火热生活中形成的。1941年海勒于亚伯拉罕·林肯高中毕业,1942年10月参加美国空军第12军团,驻防科西嘉,并作为侧翼投弹手执行轰炸任务共60次。1945年海勒作为空军上尉退役;同年9月3日与雪莉·海尔德结婚,并按美国兵役法就读于南卡罗莱纳大学,不久转入纽约大学,1948年获英语学士学位。1949年又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并作为1949-1950年度的富布莱特学者赴牛津大学访学。此后,他曾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纽约市大学任教,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在他的交往圈子中,过从甚密者是马里奥·普佐和库特·冯尼格。

海勒一生作品不算丰厚。1961年,他发表超现实主义反战实验小说《第22条军规》一举成名。以后陆续发表《轰炸纽黑文》(1968)、《克莱文杰的审判》(1973)、《出了毛病》(1974)、《像戈尔德一样好》(1979)、《上帝知道》(1984)、《不是玩笑》(1986)、《描写这个吧》(1988)、《最后时光》(1994)和1998年出版的回忆录《此时与彼时:从科尼岛到这里》。此外,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电影和电视剧以及短篇故事。有评论家认为,他晚近发表的短篇故事堪称该文类的上乘之作。尽管作品数量相对羞涩,但海勒无疑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作家之一。《第22条军规》被誉为60年代以来享誉最盛的小说,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发行量高达1000万册。他在读者中的声望远在贝娄、罗思、马拉穆德、厄普代克和诺曼·梅勒之上。

《第22条军规》产生于海勒参加二战的亲身经历。它与其他反战小说(如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这种文类本身的超越,不仅仅是对战争和军事官僚制度的批判,而且是对生活本身日趋恶化的荒诞性的批判。“第22条军规”一词现在已经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常用词,按《美国新世界辞典》的解释,该词的意思是“法律、规则或实践上的一个悖论,不管你做什么,你都会成为其条款的牺牲品”。这一定义具有深远的生存内涵,意指人类困境是模糊的、迂回的、不可名状的。因此,当小说主人公尤索林假装精神失常以逃避飞行任务时,他被告知他要求停飞这种企图本身就证明他是清醒正常的,因此,他的要求被拒绝。如一位批评家所说,“第22条军规”的荒诞性似乎既适于人的法律,也适于上帝的法律。小说最终假定“非理性的服从”与“理性的叛逆”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冲突:理性的叛逆是惟一能够证实自身真实的可行途径,同时又必须承认,在压倒一切的、无所不包的一种荒诞性中,这种叛逆是注定失败的。《第22条军规》在创作上深受赛利纳、纳博科夫和卡夫卡等文学创新大师的影响,在结构上一反传统的常规。事件的脱节,时间的零碎化,对话和叙述的不合逻辑性,叙事顺序的内在性(不按实际的编年顺序),故事总体的二律背反,以及其公认的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和模仿史诗的特征,都证明该小说在类别上无疑属于本世纪中期以来盛产的实验小说。海勒促进了这种小说的发展,对当时和续后的后现代主义小说都发生了相当的影响。

一般认为,海勒始终关注的主题是死亡,这在《第22条军规》中已经显见:其情节力度就在于尤索林在生与死之间的选择。然而,海勒著作中也不乏其他的关怀。在1975年的一次访谈中,他谈到对“理性与非理性的相近性和现实的定位”问题。实际上,这种关怀是海勒全部作品的主要特征,具体体现在他对语言的滑稽运用上。语言的矛盾性和悖谬揭示了这种语言所描写的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与其表象相违背,荒谬的错置和非理性的混乱是它的准则。使用这种语言的目的在于向既定的现实观提出挑战。海勒所描写的是一个堕落的世界,其显著特征就是普遍流行的权力滥用。在这个世界上,语言不但成为堕落的工具,而且本身也堕落了,也服从于非道德的权宜之计了。因此,真与假、对与错、现实与非现实已无从分辨。海勒的作品和他本人一样在困惑的蔑视与愤怒的尊严之间如履薄冰。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就是对一整个思维和话语模式的控诉,他的“黑色幽默”所表达的就是在“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之下的一种荒诞的绝望。

读者对海勒后期作品毁誉参半。《出了毛病》被公认为他的第二佳作,而《最后时光》则被视作《第22条军规》的续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一位老人艺术家的肖像》原计划于明年秋天问世,如果这位“老人”还未与世长辞的话。海勒是犹太后裔,具有犹太人随机敏捷的幽默感,但他并不信奉那个民族的宗教。他自称是美国犹太人,而从未写过真正的犹太民族的经历。他的惟一一部涉及犹太人的作品《像戈尔德一样好》描写的是住在科尼岛的东欧犹太人,而与德国犹太人丝毫无关。海勒描写死亡,但他不惧怕死亡。他经历了60次死的考验。1981年当长达35年之久的第一次婚姻破裂时他得了一种叫计兰—巴尔(Guillain-Barre)的综合症,落得个全身瘫痪,胳臂不能抬起,甚至连饭食都难以下咽,但是,“我没有想到死”,而且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尽管不是康复如初。他追逐女性,对此他毫不隐讳;他倔强自私,甚至对孩子们都小心谨防,但那正是他的特色,布鲁克林哺育出来的特色。他身材高大,曾有过健壮的体格,但稍有些古怪的一副脸庞和冠顶的一头白发,一双小而机警且深凹的褐色眼睛,使你越发感到那背后岁月的风霜。他喜欢和感激造就了他并为他保持声望的那部小说,但“我从未说过我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

海勒的秘诀是,你在特定的一天里的感受就是你确实得到的一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